病毒或细菌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发烧、咳嗽、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。有的仅有低热,不超过38℃,有的高热可达40℃以上,一般人,腋温超过37℃就称为发热。绝大多数人的习惯是一发热就马上吃退热药,觉得这样才能快速降温。
俗话说:“是药三分毒”。多数人服药只看作用,只知道这个药可以退热、那个药可以败火,很多人不去关注药物的毒副作用,甚至不看禁忌症。但是先去查看说明书,掌握所服用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才是口服药正确的打开方式。常用的退热药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:布洛芬:可引起肾功能不全、支气管哮喘、肝功能异常等。对乙酰氨基酚:个别可发生血液异常及肝、肾功能损害等。这些副作用虽然只是少数人身上会出现,发生率也很低,但是发生率只针对生产厂家或医学统计才有意义,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100%,况且有的损害一旦发生是不可逆的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药物就不能吃了,只是建议在吃药前可以先采取一些其他方法干预体温持续升高,能降下来就可以避免吃药,也规避了不良反应。
在这里提醒大家,真有发热不要慌。发热会有不同的表现:有的先感觉发冷,伴有或不伴有寒战,有的仅表现为乏力、嗜睡、皮肤温度升高。这是发热初期,在这时就早期积极进行干预效果比较好。教科书告诉我们39℃可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,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:39℃再开始干预就有点晚了,只要不是手术后的吸收热,体温超过日常的正常值(腋温或额温37℃)就需要开始干预,这样可以有效阻止温度升的过快、过高。在有发热迹象的初期就口服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(板蓝根、双黄连、清热解毒等)、多饮热水或可阻止体温继续升高。
若不能阻止体温继续升高,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方式:在前额用冷毛巾或冰袋冰敷,在身体的大血管经过处(双侧的腋窝、腹股沟、腘窝、颈部、肘窝)放置冰袋或化学致冷袋,注意用毛巾或棉布包裹,以防冻伤。如果体温继续升高可采用温水或乙醇擦浴降温,年龄小不好操作的可以直接温水浴。注意时间均不宜超过半小时,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后要注意监测降温效果。必要时两小时后重复,注意用冷时间不可过长,注意保暖。 想办法尽快发汗,汗出才能带走热量,体温才能下降。在这里分享一个简单实用的退热食疗方,家里没买过退热药,发热时就使用此方,没有毒副作用,效果还非常明显,我叫他神效粥:主料是糯米50g ,5个葱白+葱根洗净切碎,姜5片切碎,先将糯米熬至粘稠加入切碎的葱白和姜,再熬煮5-10分钟,加入20-30ml陈醋搅匀,一定要酿造的陈醋,不能用白醋,趁热食用(特殊人群能否服用,请遵医嘱)。趁热食用后,捂被发汗半小时以上,注意中途不可掀被通风,汗透后热水洗浴更衣。洗浴时注意提高浴室温度,调高水温,防止受凉,还要避免虚脱。 如果上述方法都试过了,还是高热不退,那就需要吃退热药了。注意严格按说明书剂量或医嘱服药,更不能多种退热药物同时服用,会造成毒副作用叠加。另外不要自行在家服用抗生素,因有些发热是病毒引起的,吃了抗生素不仅无效,还会造成过敏或抗生素耐药,需要正规医疗机构经过检验,听医师建议服用。如果吃了退热药体温还是居高不下,那就抓紧去医院就诊,以免引发其他并发症。另外,发热期间注意清淡饮食、避免辛辣,纯奶不容易消化,可以喝稀饭、酸奶有助于消化。